一、背景起因
近年来,朱家角镇在深入推进简约高效的扁平化基层治理方法的同时,进一步打造“智慧赋能”“联动共治”“网格管理”的新战略模式,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。
二、具体做法
(一)在“智慧服务”中见实效,勾“科技赋能”之线。一是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,推动传统治理向智慧赋能转变。利用“大数据”“云搜索”“人脸识别”等信息化科技平台,全面掌握辖区内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,做好稳控化解工作。针对苗头性问题,积极走访群众,落实工作责任,对矛盾隐患做到防微杜渐、抓早抓小。二是开展“动态人口库”试点建设,及时掌握动态人口信息。去年全年共维护人口数据5.4万条。人口准确率始终保持99.2%以上。按照“教育疏导在先,管控处置在后”的思路,全面掌握关注人员的思想动态、行动轨迹,对不稳定因素做到早发现、早处置、早稳控。三是通过“一网统管”“幸福云”“朱家角发布”等平台,构建数据采集、民声反馈、任务派送、资源调度等体系。形成线上收集民情和线下纾解民忧的工作闭环,推动基层治理平台互联互动,把便民代办、矛盾调解、治安管理等服务功能融为一体,建立沟通快捷、分工明确、责任到位的管理模式。
(二)在“常态协作”上作文章,着“联动共治”之色。一是突出问题导向,建立常态协作、资源共享、地域联动的治理体制。针对沈巷地区夜排档夜间人流量大、活动多、营业时间长等问题,充分利用“角里小巷”联勤联动和群防群治队伍机制,最大程度填补警力不足的问题。同时,通过“综合情报研判平台”建设,协调各部门与辖区的沟通协调,建立对重大警情和突发案事件的快速核查,真正实现资源共享,形成工作合力。二是突出需求导向,建立满足群众需求的创新治理方式。对全镇所有老旧小区进行村居兜底托管,实现各类小区物业全覆盖,促进物管水平提升。在全镇设置了3000多名小区楼组长,把每一名楼组长打造成一根桩,用每一根桩来打好地基,筑牢治安屏障。三是突出结果导向,建立有古镇特色的矛盾调解机制。通过推行 “两所共建”“三调融合”(派出所、司法所共建,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、人民调解融合)。以古镇社会矛盾调处工作室为模板,推进朱家角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建设,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实现“一站式受理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。
(三)在“科学服务”上求突破,添“网格管理”之墨。一是围绕“动态隐患清零”工作,提高社区管理工作。镇平安办与派出所、司法所、网格中心等部门对接,将人、地、物、事等治安要素纳入网格管理范畴,形成由社区民警统筹,网格员全面支撑的社区警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,常态化开展民意搜集、矛盾化解、人口登记、隐患排查、线索挖掘等。在“百日行动”中多部门联合开展清查行动7次,临查临检行动37次,盘查可疑人员1500余个。二是建立网格“微信群”,实现基层社会“微治理”。坚持“方便服务、便于管理、全覆盖”的原则,按照“微信群建在网格上”的要求,以网格为依托,分级建立网格员微信群,将每户群众、村居干部、派出所民警等群体纳入微信群,为群众宣传政策、发送消息、解疑答惑、提供法律服务。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。三是加强培训指导,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。坚持对网格员进行网格职责、管理制度、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系统培训,共同探讨管理服务新思路、新模式。
三、创新启示
(一)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凝聚基层治理“一条心”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“主心骨”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,凝聚各方共识,共绘基层治理“同心圆”。突出组织引领,实现组织联动。
(二)坚持以科技为创新,走活基层治理“一盘棋”。坚持将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智慧化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之中。以科技力量感知群众需求,确保群众反映的难题都能得到妥善处置。持续推动群众幸福感提升。
(三)坚持以民意为基本,拧紧基层治理“一股劲”。坚持“群众利益无小事”的原则,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。真正做到“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工作目标。